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回忆,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转自:廊坊日报

刘景红 何万志

编者按: 本报2025年2月20日六版刊发了蔡枝强的散文《通往学校的路》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刘景红和何万志两位读者专门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所思、所感、所悟。

《通往学校的路》不仅是一篇散文,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一份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感受时代变迁中的温情与坚韧,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也诚挚地邀请读者继续关注本报,积极互动,与我们交流您的感悟。您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您的每一份感受,都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通往学校的路》是一篇充满温情与时代感的散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展现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的交织。

一是主题深刻,以小见大。文章以“通往学校的路”为线索,既是个人的生活记忆,也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和基础设施变迁的缩影。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从1978年到1986年、再到新世纪的道路变化,展现了个人在教育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农村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巨大进步。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文章既有个人情感的温度,又有时代背景的深度。

二是细节生动,情感真挚。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年代的场景。例如,雨天泥泞的土路、自行车被蒺藜扎破的无奈、夜间骑车撞车的惊险、四九天掉进冰水中的狼狈等,这些细节不仅让故事更加真实,也让人深刻体会到那个年代乡村教师的艰辛与不易。作者的情感真挚自然,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令人动容。

三是对比鲜明,凸显变迁。文章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了农村道路和教育条件的巨大变化。从土路到水泥路,从自行车到节能电车,从昏暗的夜晚到太阳能路灯的明亮,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基础设施的进步,也象征着中国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也让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四是语言朴实,叙事流畅。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了力量。作者以平实的笔触叙述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仿佛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这种叙事风格让文章更加亲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是精神内核,坚守与奉献。文章的核心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奉献。无论是恶劣的路况,还是家庭的负担,作者始终以教育事业为重,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乡村教师的缩影。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六是首尾呼应,主题升华。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祖国飞速发展的赞叹,并提出了一个未了的心愿:再走一走通往学校的路,体验新路的喜悦。这一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的主题,也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了对时代进步的感慨与赞美,使文章的情感更加饱满,主题更加深刻。

总之,《通往学校的路》是一篇充满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的散文。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细节生动,主题深刻,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回忆,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