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不久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等5部门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通过强化学校体育特色、优化项目布局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推动上海市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提升,让孩子们在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春季新学期伊始,北京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规定小学和初中每日须安排1节体育课;重庆市规定,每天上下午各组织学生开展1次时长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实施“2·15专项行动”,确保每日课间活动时长达到15分钟……
这一切,让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颇感欣慰。这些年,她持续关注体教融合发展、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
“如今人们愈发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龙婉丽说,早在《管理办法》出台前,上海市静安区很多中小学就已相继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课程,提升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韧性。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反应速度等,还能提升情绪状态,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耐力性锻炼,持续30分钟以上,不仅能显著增强青少年的心肺功能、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进而优化心境与情绪。”调研中,龙婉丽发现,不同类型的运动各有其独特的心理健康益处,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校内开展体育锻炼的同时,各方力量瞄准周末、假期等休闲时间,也在为孩子们创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机会。
龙婉丽告诉记者,静安区50余所中小学体育场地在暑假期间免费向市民开放,最大程度满足中小学生就近就便体育健身的需求。同时,游泳、篮球、棒球等市、区级学生体育赛事在静安各类场馆全面展开。
“以喜闻乐见、有益身心的主题活动,广泛引导儿童青少年‘跑起来’,能促进其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龙婉丽表示,适度的运动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也是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这对于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增强抗压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鉴于体育为青少年带来的显著积极变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龙婉丽拟围绕培养师资专业素养、增加体育设施和资源投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与其他委员进行交流,“让体育陪伴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潜力,学校应致力于体育的多元化发展,精心规划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与活动,同时深入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和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机会,让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在龙婉丽看来,加强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她提议采用科学的评估手段与工具,对体育活动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与监测,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锻炼效果,“这有利于我们调整优化体育教学实践,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记者:赵莹莹
文字编辑:赵莹莹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