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网
“家政工”李文丽的蝶变之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袁鹏
“写作对我来说曾经是一种情绪宣泄,缓解了压力、放松了心情,同时也意味着是与命运抗争的一剂良药!”春节结束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冉李村的李文丽没再外出务工。因为年前脚意外受伤,她选择留在家里,一方面养伤、照顾家人,另一方面可以静下心来筹划自己将要出版的作品集。
梦想
学生时期的李文丽喜欢文学和唱歌,性格活泼的她尤其有一副好嗓子,歌唱得特别好。
初中毕业时,李文丽没有考上高中,只好辍学在家,帮着父母一起在地里干活。
1990年,22岁的李文丽结了婚。有了家,李文丽的生活进入了另一个状态,生养孩子、劳作生活,渐渐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不过李文丽活泼的性格没有变,也依旧喜欢读书、唱歌。在农田里干活的时候、在没人的时候,她就会在田野间纵情歌唱。
“那时候每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我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到舞台上演出,那该多好啊!”李文丽说。
2005年,一次意外车祸让李文丽的丈夫腿部受伤致残,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三个孩子还小,正是上学的年纪,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了李文丽的身上。为了生活,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李文丽踏上了打工之路。
那些年,李文丽曾在内蒙古乌海、宁夏银川、甘肃兰州等地打过工。护工、餐厅服务员、工厂流水线工人,只要能赚钱,苦活、脏活、累活她都无所谓。为了补贴家用和供孩子们上学,她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创作
在外打工的日子,李文丽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单纯靠体力劳动改变生活的愿望遥遥无期。
2017年,在当地妇联组织的宣传动员下,李文丽来到北京,经过专业的培训后,成为一名家政服务员。
李文丽有文化、待人热情,加之工作很细心、耐心,很快就得到了雇主的认可。
工作之余,李文丽加入了一个公益服务机构,与和她一样来北京打工的姐妹谈心交流、唱歌跳舞。
2018年,李文丽加入了北京的文学小组。这里的工友们白天工作,晚上聚在一起学习写作,听来自北大教授、科学院讲师和知名作家的讲课。在工友们的鼓励和授课老师的指导下,李文丽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学着写诗和散文,将自己的遭遇、身边的人和事、听到的奇闻趣事等都记到手机上。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李文丽觉得心里的压力减轻了,生活从来没有如现在这般美好!
“曾记得也是这个季节,清早被喜鹊喳喳喳地叫了起来,没听到雪落的声音,却听到了妈妈扫雪的声音。原来,调皮的雪花儿,偷偷地趁着黑夜,早已悄悄地落在了院里的树枝上、院墙上、农具上和泥土院落里……”这是李文丽的散文《你那里下雪了吗》的片段,质朴、灵动的文字,寄托了她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舞台
从2018年至2024年初,李文丽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文章在多个公众号、文学小组内刊上发表,部分文章在《北京文学》等刊物上发表,画作也登上了杂志。因为作品获奖,这些年她还先后赴澳门、广州等地参加文学节等活动。
2023年,李文丽又迎来生命中的一个闪亮时刻——法国知名编舞家杰罗姆·贝尔的舞蹈剧《盛会》在北京挑选舞蹈演员,抱着试一试心态的她不仅被选中,还担任了领舞。演出那天,身材高挑的李文丽出现在北京吉祥大戏院的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她,终于寻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和空间。
“那一刻,我儿时的梦想实现了,成了舞台上最耀眼的那个自己!”李文丽说。
在北京的六年多时间里,李文丽画了500多幅画作,写了近20万文字。文学小组帮她出了一本作品集《梦雨的世界》。在李文丽的带领和鼓励下,一些打工姐妹也加入了文学写作的队伍。
“我要写的故事还有很多。只要生命还在,我的创作就不会停歇!”李文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