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新闻发布会。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券商机构的合规管理及风险控制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记者从江苏证监局获悉,我省券商机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有部分机构存在风控管理漏洞,需要高度关注。2024年12月16日,江苏证监局连开三份罚单,就债券承销业务开展过程中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东海证券采取责令改正的措施,并对该公司时任总裁殷建华、时任债券发行部负责人许晓明出具警示函,这已是东海证券在2024年内第三次收到金融监管部门的整改令。
不仅如此,过往不完全记录显示,在2016年至2024年上半年,东海证券累计收到的监管罚单已超过20张,涉及自营、投行、资管等多条业务线。更令人咋舌的是,该公司多名前任高管因违法违纪被查,前任总裁甚至在该公司业绩暴跌的同时违规套资“私分”630万元津贴,旗下营业部也频现员工违规牟利,多只资管产品腰斩式亏损,更将其生存危机推向台前。制度失效、人谋不臧、经营不善……市场面不禁发出拷问:这家扎根常州、成立近30年的老牌券商,是否已经失去了“定海神针”?
失效的“防火墙”:内控体系“千疮百孔”形同虚设
在金融监管部门此前下达的处罚文件中,直指东海证券“未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该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不合理,风险管理不到位,权益类业务内设风险限额管理形同虚设,固收类投资缺乏必要监督。在部分投行项目中,簿记建档录像缺失、网下投资者定价审核流于形式、包销风险评估机制也出现漏洞、部分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弄虚作假。更荒诞的是,其子公司东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竟长期空缺监事岗位,监督真空长达半年之久。
而在债券承销业务方面,早在2020年,该公司在开展有关债券的承销业务过程中,就出现一级、二级市场业务未进行有效隔离,并因尽职调查过程中存在缺陷受到处罚。2022年12月,东海证券再因债券承销以及高级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而被行政监督。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至2024年期间,东海证券累计收到21张罚单,且处罚原因各异,包括托管业务违规、合规人员比例低于监管要求、资管业务违规、投资经理被警示、债券承销业务违规等,多样的处罚原因暴露出公司问题频出,堪称在违规之路上不断“叠buff”。
内部风险管理缺失、合规意识淡薄直接导致肆意违规作乱的严重后果,分支营业部管理更是几乎沦为盲区,员工有章不循、肆意违规,甚至出现“权力寻租”。2024年8月,东海证券长春前进大街证券营业部收到吉林证监局罚单,直指其存在的6大问题,包括个别不相容岗位职责未分离、账户实名制落实不力、异常交易监控失责等,此外还出现了“未有效落实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管理要求”,这意味着有所谓员工“代客炒股”的违规现象发生,直接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根据相关规定,证券公司从业人员不得从事证券、基金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即“违规买卖股票或具有股票性质的证券”,一旦触犯,即使离开岗位,在任职期间存在的违规行为也免不了被罚。就在此前的6月份,东海证券常州博爱路营业部员工也出现工作期间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行为,金额达到5985万元,被江苏证监局给予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塌方”的管理层:“集群式”违规腐败呈现“代际传递”
回顾过往东海证券高管层的腐败案件,堪称证券业“反面教材”,腐败已非个案,而且呈现出“代际传递”特征。
2022年9月,常州市纪委监委通报显示,该公司原总裁赵俊在2013—2019年任职期间,两次通过虚假列支套取资金630万元违规发放津贴,并收受管理对象礼品礼卡折合共计6.72万元,最终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更具警示意义的是,其腐败行为横跨财务总监、总裁、东海基金董事长等多个要职,暴露出“一把手”监督的严重漏洞。
该公司原董事长朱科敏的落马更掀开权力失控的冰山一角。这位曾掌舵东海证券16年的“元老”,在2019年7月突然辞职后,于2020年7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在此期间,该公司也因各种问题多次受罚,监管记录显示,仅2019年,东海证券就被调查处罚达9次,涉及债券尽调失职、境外子公司管控不力、私募托管业务执业违规等问题。在其任期内,该公司净利润从2015年18.27亿元断崖式跌至2019年0.49亿元。2018年,该公司3只资管产品出现违约,直接导致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达1.73亿元。受此影响,2018年,东海证券资管业务实现收入6299.16万元,同比下降53.70%。
即便在现任管理层中,违规链条仍未阻断。2024年6月,该公司执行委员会主任(总裁)杨明未能有效落实公司的合规管理目标,被江苏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公司投资经理林显锋也被出具警示函。据了解,东海证券董事长王文卓去年2月走马上任,面对东海证券如此多的合规风险,显然压力不小。
有业内观点评价称,多年来,东海证券高管层频频发生的腐败违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和形象,也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合规意识淡薄,从总部至营业部,违规操作已演化成系统性病灶。在高层大震荡后的2021年相继走马上任的殷建华、马芸等“监管背景”高管,也未能扭转公司治理惯性。
“断崖”的利润线:核心业务难掩全面滑坡
公开资料显示,东海证券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常州证券,2003年5月,常州证券改名为“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10家创新试点券商之一,2013年7月改制成为“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6.7亿元。目前,该公司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6.68%)、山金金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6.69%)、银川聚信信德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4.47%)。
2015年7月27日,东海证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登陆新三板市场。但在其后的2016年至2018年,东海证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同比下降分别为75.49%、2.75%和81.94%。
东海证券的业绩报表显示,2023年,该公司归股净利润暴跌467.98%至-4.92亿元,资管业务成最大出血点:6只公募化产品平均亏损超40%,平均跑输基准30个百分点,直接拖累公司净利润暴跌。经纪业务同样危机四伏,2023年上半年,证券经纪收入同比下滑19.25%,同期营业部违规数量却同比猛增数倍。
作为曾经的新三板挂牌券商,东海证券在债券承销领域接连踩雷:2018年“16凯迪01”等债券违约导致资管计划爆雷,2019年“16洪业02”尽调缺陷遭监管追责,2024年再度因簿记建档违规被勒令整改。而该公司自2022年启动的IPO进程,更是因内控污点频发至今悬而未决。
东海证券称,该公司确立了“成为扎根常州、深耕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一流区域性券商”的愿景。然而,从高管集体腐败沦陷,到此起彼伏的系统性违规,比财务数据更亟待修复的,是正在崩塌的治理信条。这家老牌券商的沉浮录,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没有刮骨疗毒的合规治理,任何愿景终将沦为泡影。
2月24日,记者向东海证券董秘办发去了采访问题,希望其能够回应解决合规风险、廉政风险、财务风险等相关举措,东海证券董秘办手机微信向记者回复,称“文章中多处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或理解错误”,但并未指出哪些地方存在偏差信息。
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