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南京“AI医生”纷纷上岗 将重塑诊疗全流程

转自:南京晨报

社区医生借助AI精准锁定肠道病灶。医院供图

年后,国内多家医院“官宣”了AI医生上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南京多家医院积极接入或自主研发AI大数据模型,不同功能的AI医生已经走上临床,成为医生的新搭档,助力医生诊断、治疗更加“火眼金睛”,患者就医更加便捷。

自动解读检查报告 还能“脱敏”处理

新鲜上岗

拿到检验报告单后,面对密密麻麻的数据一头雾水;专业术语看不懂,异常指标心慌慌;深夜拿到报告却不知该不该立即就医……如今,这些烦恼可以由AI来帮忙解决。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中大医院等南京多家医院,“AI医生”提供的服务开始普及开来。

在南京市中医院,记者看到,该院推出AI医疗助手,深度嵌套进入医院就诊微信小程序,为患者提供智能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让患者检查报告不再难懂。该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强介绍,患者在完成医院检查后,无需等待医生解读,只需通过手机,借助医院智慧医院平台,即可获取详细、易懂的报告解读,对自身身体状况一目了然。AI助手将自动识别并标注检查报告的异常指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其临床意义,并可以为患者推荐下一步的就诊方向,包括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挂哪个科室、哪位专家等信息,方便患者预约就诊。此外,针对患者健康问题,AI助手还可以提供科学的饮食、运动、作息建议,帮助您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进展……

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对于检验和放射报告,患者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解读,AI赋能给前来就诊的患者带来不少好处。“有些患者对于专业的医学知识了解毕竟有限,现在AI赋能检验和放射报告,患者有需要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报告结果所对应的问题,简捷、方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曹新志介绍,AI赋能予以患者方便的同时,医院也对患者隐私进行了保护,病情等数据上传时做了“脱敏”处理,杜绝隐私泄露。

医生新搭档,揪出病灶火眼金睛

AI在基层

2月26日上午,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红梅副主任医师在“AI搭档”的辅助下,开始了上午的胃肠镜检查。随着内镜的进入,屏幕上时不时闪现的“蓝色框框”或“红色框框”就是这名“AI搭档”给出的检查提示,在操作结束后,AI还会与操作医生合作共同为患者进行诊断并给出检查报告。

“‘红色框框’为高风险,‘蓝色框框’则提示需补充筛查。”杨红梅告诉记者,传统内镜往往面临着看不完、看不清、看不准等操作难题,对操作医生要求较高,但自去年3月底该院内镜中心引入AI以来,不仅从肠道准备质量、操作时间、留图数量、部位等多方面对医生同伴进行提示,还会将异常病灶自动抓拍留图,并进行诊断。“即便面对的是一名新手医生,在AI的辅助下,也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无漏诊的胃肠镜检查。”

在医院的另一边,全科主任医师朱黎华正拿着一位患者的肺结节检查报告,给出了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去年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走进基层医疗机构,朱黎华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同,帮助了医生,更让患者受益。“就拿肺结节来说,有的医院小于5mm的结节在报告中不提示,而有的医院不管大小都会写出来,两者一对比,究竟是肺结节消失了还是诊断报告有问题。”如今在门诊中,有了AI的加入,只需要患者将检查数据上传,就可以对数百张的影像资料逐一分析,并在短短几十秒之后将所有影像中拍到的结节从性质、大小、形状等多方面进行分类提示。

杨红梅说,AI在基层落地,在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同时,医生自身也在不断进步。“AI辅助提升精细治疗水平,帮助社区医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病例,降低误诊、漏诊风险,很多患者不用辗转大医院,也不必苦等专家号,在基层就可以获得客观、权威的内镜检查报告。”

鼓医AI大模型 能“模拟”副主任医师诊疗思维

自主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大医院引入DeepSeek大模型落地临床运用的同时,南京鼓楼医院独树一帜,通过自主研发和部署AI大模型,赋能智慧医疗驶入“快车道”。

鼓楼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冰介绍,医院大数据AI技术团队自2023年开展医疗大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自主研发了鼓医大模型,自主构建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软硬件平台,具备大模型“训练-部署-应用”全闭环自研能力。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发布和开源,自主部署了DeepSeek-671B满血版、DeepSeek-32B,研发了自适应调用的智能体(Agent),应用于智能问诊、病历生成、数据治理等场景。

她举了一个例子,医院自主研发的具有百亿级参数量的医学影像报告辅助生成大模型,实现从“诊断结果”自动生成“检查所见”的逆向推理,辅助医师精准、高效地书写医学影像报告。模型支持包括CT和MR等2000余种检查项目及组合,可以将600字左右报告书写时间从10分钟降到1分钟,已投入实际应用并稳定运行超过6个月,累计使用次数突破3万次,已于2024年8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不仅如此,诊前病史采集功能还能“模拟”副主任医师以上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通过与患者多轮深入的对话形式,智能采集患者的主诉症状、疾病史、过敏史等关键医疗信息,并自动生成病史,大大节省了医生的问诊时间,提升了线上诊疗效率。

“当AI遇上医疗,鼓楼医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重研发转化、重生态构建、重人文设计’,让AI真正成为医生能力的放大器、医疗资源的均衡器和患者体验的优化器。”张冰说。

AI即将重塑诊疗全流程

专家观点

“AI即将重塑诊疗的全流程,这个进程会越来越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焦蕴认为,AI技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便捷的服务体验,也已融入医生的日常工作场景。

“目前我们的住院部医生已经可以使用智能助手,辅助复杂、疑难住院患者的诊疗,给医生提供诊疗思路或建议,再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帮助患者得到更快更佳的治疗!”焦蕴说,面向智能化医疗的未来,中大医院也已规划了清晰的AI发展蓝图。比如,成为智能病历助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自动生成门诊病历,预计为医生节省30%文书时间;报告质控专家,对检验检查结果进行智能审核,关键指标漏检自动预警;个性化诊疗推荐,基于百万级本地病例库训练专属模型,打造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AI大模型在临床快速运用,正在掀起一场医疗革命。”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王黎明认为,目前,AI已经在一些场景、一些环节辅助医疗,成为医生的好助手,助力医生快速精准诊断、手术方案优化、前沿医学知识学习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和经验积累以及面对面的人文关怀,AI无法替代医生。此外,由于大模型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给出建议,因而存在信息数据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需要模型有效甄别,从而避免AI“幻觉”。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戚在兵 钱鸣 孙苏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南京“AI医生”纷纷上岗 将重塑诊疗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