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台上教的台下学的都是年轻人

□ 本报记者 陈 洁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2月25日晚,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云几文都,“青年夜校”插花课堂座无虚席,1990年出生的金陵插花代表性传承人茅益榛正耐心地向学员们介绍插花技巧。

随着“悦己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鲜花买单,用鲜花装点家居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据茅益榛介绍,中国插花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折枝花(即切花)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传统插花强调遵循自然之道,在插花时,我们往往是顺势而为。”茅益榛拿起一片叶子,分享如何利用植物的阴阳两面来创造动态感。学员们纷纷动手尝试,将手中的花材修剪、塑形,插进花瓶中。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青年夜校不仅成为都市年轻人“去班味”的地方,也成为“非遗二代”展现自我与传承技艺的新舞台。

很长一段时间,非遗面临“有学而无继”的窘境。近年来,“二代回归”现象逐渐凸显。茅益榛的父亲是全国技术能手、插花花艺大师茅国俊。2019年,茅益榛放弃在上海的设计师工作,回到南京投身金陵插花的传承事业。

“插花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也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茅益榛表示,插花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从父亲手中接过传承使命后,他不仅开设课程,还连续8年和父亲一起在南京国际梅花节期间,以梅花为主题,结合枯木、残石、碎缸等元素,创作了《寒江独傲》《喜上梅梢》等一系列插花作品,赢得业界及社会各界好评。去年7月,他成为首批南京市城市更新社区营造(规划)师,致力于推动城市更新与非遗有机结合。

如今,茅益榛在文化馆开设插花课程,并通过青年夜校、老年大学、社区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当晚,他的学生中,清一色的年轻面孔,有年轻的宝妈,也有大学生,还有各行各业下了班赶过来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找到生活乐趣,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在青年夜校中,茅益榛的插花课常常是10秒内就被“秒光”。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茅益榛也在积极探索金陵插花的现代发展路径。“非遗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就必须与现代设计融合。”他举例说,“将一枝青松插在包包上,当包包放下时,‘放青松’就成了‘放轻松’。这种谐音梗既生动又有趣,或许正是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化产品。”在他看来,非遗的前景一片光明,但需要更多创新思维和大胆尝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台上教的台下学的都是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