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持续惠及每一个人
□本报评论员
2月26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成都开幕。市长王凤朝代表市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提气的内容振奋人心。
“当好全市390多万户经营主体的‘娘家人’”“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培育更多像‘哪吒’一样的现象级数字文创IP”“鼓励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胆闯、大胆试”……其中,可见实实在在的成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更有沉甸甸的民生期待。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成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数据——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1%以上……
这些数字,对应到每一个市民,都将是满满的获得感,它意味着:企业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好,工作机会越来越多,消费场景越来越丰富,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过个马路就有博物馆,步行几分钟就有图书馆、咖啡店……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报告的重点,也是工作落脚点。每一项实打实的数据,关联着每一个人具体而微的生活。“实”,体现在目标实、部署实、举措实,体现在每一项工作都有实实在在的抓手,确保部署后都能抓得住、办得成。
政策是高度凝练的,而现实生活却是丰富多元的,衔接好政策,照拂好民生,才能更好地传递信心。实字当先,更需要聚焦市民真正的操心事、烦心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只要是群众所想所盼的实事就要做到心坎上,只要是群众衷心拥护的改革就要改在关键处。
把群众的“关切点”作为优化服务的“突破点”,把代表委员的“关注点”作为改进工作的“着力点”,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持续惠及每一个人,就是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
让一桩桩、一件件“关键小事”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我们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办好每一件实事。以更投入、更给力的工作实绩,以有干劲、有奔头的工作激情,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