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九峰三泖画山水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怀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以“五个两手抓”全力推动松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松江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近期广泛发动机关党员、青年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围绕“上海之根・根在松江”主题,聚焦探源、红色、文化、人物、行走、品味等关键词讲好松江故事。经前期组织征集和筛选,在“1号先锋”公众号等媒体平台集中展示一批优秀作品。
本期讲述人:松江区司法局朱润泽。
上海之根,根在松江。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市松江区司法局的朱润泽,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九峰三泖。
松江九峰三泖,既是长江三角洲成陆最早的文明摇篮,亦是江南文脉绵延千年的诗意载体。十余座低缓丘陵绵延二十七里,与泖湖碧波相映成趣,形成“山为骨,水为肤,绿林为衣裳”的独特风貌,被明代施绍莘以“山骨水肤”四字凝练其神韵。早在六千年前,先民便在此刀耕火种,留下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的印记,而四千多年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更以宏大规模揭示这片土地的文明厚度。
九峰之名源自“松郡九峰”,佘山、天马山、小昆山等十二座山丘虽不过百米,却如散落人间的芙蓉,被董其昌赞为“九点芙蓉堕淼茫”,形成了芙蓉缀碧波的天地画卷。中生代晚期的岩浆活动塑造了这些山体的雏形,至七千万年前地质变迁终成今日格局。西侧的三泖湖荡原为太湖尾闾,圆泖、大泖、长泖三片水域南北相连,烟波浩渺间倒映着苍翠峰影,明代文人泛舟登塔、赋诗作画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凤凰山的“延颈舒翼”、天马山的“行空之姿”,以及小昆山形似覆盆的独特地貌,无不彰显造化之奇。
自晋代陆机以“华亭鹤唳”寄托乡愁,九峰三泖便成为文人隐逸与艺术创作的渊薮之地。元代四大家中,倪瓒寓居佘山数载,在峰峦间悟得“奇峭简拔”的画境;黄公望笔下的《九峰雪霁图》以水墨凝练山魂,赵孟頫更在此留下大量墨迹,将自然之境升华为艺术经典。至明代,董其昌以“松江画派”开宗立派,九峰三泖成为画家借景抒怀的载体,施绍莘、陈继儒等隐士则筑庐山间,与徐霞客五次访佘山的足迹交织成一段段佳话。
这片山水不仅是美学象征,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动脉。黄忠杰在《寻觅松江》中指出,“三泖九峰之路”自晋唐起便是松江与外界对话的通道,其兼收并蓄的气质吸引四方贤士,陆机兄弟的文采、黄道婆的棉纺技艺皆根植于此。广富林文化遗址作为良渚与马桥文明之间的关键链条,印证了这片土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萧海春的《九峰三泖》长卷则以现代笔墨延续着这份传承,使古意山水的精神图腾焕发新生。
时光流转,九峰三泖的山水依然滋养着松江的文心。今日佘山天文台与古泖塔遥相对望,泗泾古镇的青石板路仍回荡着董其昌的墨香。“寻根上海必至九峰三泖”,这片土地正以生态修复守护“山骨水肤”的本色,以文化创意激活“云间诗画”的基因,让陆机的鹤唳、四鳃鲈的鲜美、倪瓒的笔墨,继续书写上海之根的传奇。
■来源 1号先锋
■文字编辑 周正豪
■栏目责编 周正豪 ■栏目主编 叶伟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