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籍居民讨论社区公约,也会用地道的上海话,和本地居民说家长里短,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国际社区有这样一个“领头雁”——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
怎样让社区居民住得更顺心?如何营造街角巷尾的温度与活力?把百姓诉求转化为代表建议,让“民声”推动“民生”发展,是盛弘的履职目标。
提振消费要“双向奔赴”
基于服务社区老年群体时发现的问题,去年全国两会上,盛弘递交了一份关于“银发经济”的建议。今年,她依然关注消费领域,不过视角更加全面,从社区长者转向全年龄段:年轻白领,二孩、三孩家庭,外籍居民……这些群体的消费新需求,引起了她的思考。
“有年轻白领感慨外卖少了点‘锅气’,怀念美食街、夜市;有沿街商户说,希望自家小店也能被‘扶’一把。”盛弘说,社区周边有不少有特色、有场景、有情怀的小店,打造活力街区、提振消费,应该多多关注社区街角,以“烟火气”激活社区消费。
盛弘同时也是长宁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个人委员。在她看来,提振消费需要“双向奔赴”:既要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也要让创业者安心经营。“我们乐见百花齐放的创新业态。应当多培育沉浸式、生活化、体验新颖的消费新场景,出台更多政策缓解小店商户的经营压力,激励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创新创业。”
寻找社区“最大公约数”
盛弘和伙伴们所工作、服务的古北荣华居民区,居住着不少外籍友人。多年前,盛弘就带领团队搭建了“古北市民议事厅”,邀请中外居民共商社区事务。时至今日,“议事厅”仍定期开展活动。台胞朋友提出优化垃圾分类流程,菲律宾太太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完善,丹麦籍、英国籍居民甚至用多语言起草文明养宠公约……寻找社区“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无论是公共区域的一盏路灯,还是立法征询的意见反馈,盛弘都用心倾听、积极推动。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16年,古北市民中心成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发挥好“民意直通车”功能,让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立法意见征询?盛弘的关键词,是“参与”:“立法征询不是简单读法条填报意见,而是要让居民在相互交流中感受法治的力量,让大家更多参与,才会有更多认同。”
记者手记:关键“法宝”
扎根社区十多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三年,盛弘的履职半径从社区扩展到国家,角色转变了,但服务群众的初心始终不变。
她把居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推动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关心社区消费环境,提出优化社区商业布局的建议;着眼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让市民们有更多的家门口的好去处。
召开议事会,收集各方的民情民意;走街串巷,到街区小店聊聊家常……这些微观的基层治理经验,正是盛弘提出建议的关键“法宝”。
原标题: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全国人大代表盛弘:多多关注街角人间烟火
栏目编辑: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