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本刊记者 崔晓萌 何颖曦
“一碗面吃进6种营养”“有机营养核桃油,聪明宝宝加油站”“宝宝第一口这么选不踩坑”……
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在“究竟给孩子买什么婴幼儿产品”问题上,总是希望尽其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因此,不少儿童产品的宣传语、测评博文总能轻易击中他们的心,但这些产品也往往价格不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一些打着儿童、婴幼儿标识的产品,配料表却与普通产品相差不多,执行标准也并非婴幼儿专用标准,价格却高出好几倍。产品贴上“婴幼儿专用”后,为何身价倍增?高价真能买来放心吗?
某超市婴幼儿食品专区大数据 “种草” 背后的 “假测评真推广”
“我总是一边吐槽,一边各种被大数据‘种草’。”“95后”宝妈小贝告诉记者,孩子从6个月起开始添加辅食,她便跟着社交媒体上的博主测评,为孩子购置了宝宝专用切菜板、恒温碗、辅食机等。实际使用后,她发现很多东西用处不大。
很多宝妈都面临类似情况。她们在选择母婴产品时,习惯将博主测评作为重要参考。然而,一些测评博主看似客观公正,实则是在为某些品牌进行广告宣传。
据中消协发布的 “第三方测评” 对消费者权益影响的调查报告中显示,12个互联网平台的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中,有93.1%的账号存在测评标准问题,55.7%涉嫌商测一体、以商养测模式,更有5.7%存在虚假测评现象。
现在“假测评真推广”在社交媒体上防不胜防。小贝很无奈,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做功课”,却常因虚假测评被坑。“什么时候博主推广能靠谱点啊?”小贝感慨。
挂上 “婴幼儿” 标签便售价大涨
除了“假测评真推广”,产品贴上婴幼儿专用标签(以下简称“婴标”)后价格成倍上涨也遭到不少宝妈吐槽。
不少家长反映,市面上很多婴幼儿用品宣传得“高大上”,实际却是“智商税”。比如印有“婴标”的洗脸盆,材质与普通脸盆一样,价格差多了。
不仅日用品,食品也是如此。“90后”宝妈林林在购物平台上发现,市场上加了“婴标”的面条,价格立马翻倍。以面条为例,一款规格为每袋900克的无盐挂面,售价 15.9元;而某品牌的婴幼儿面条,规格在160克到200克之间,每盒价格为39.8元至69.8元不等。但二者在配料表上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后者额外添加了1%的钙、铁、锌、维生素等。
除了食品领域,要不要购买婴幼儿专门饮用的“婴儿水”,也难住了不少父母。从孩子开始喝奶粉、吃辅食起,小贝就开始囤起了某品牌推出的“婴儿水”。“感觉标了‘婴标’用起来才放心。”小贝称。
此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市场上的一些“婴儿水”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所谓的“婴儿水”与同品牌的普通水在钙、钠、镁等矿物元素成分上并无显著差异。
许多产品披上“婴标”的 “马甲”,消费者以为购买到的是更优质的产品,事实上这些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大差异,未必对得起其高昂的售价。
家长选择价格更高的“婴儿水”为孩子冲奶粉花了大价钱却买不到安心
“贵就算了,就怕花了大价钱却买不到安心。”“85后”小白是典型的“测评式养娃”妈妈。
孩子开始添加辅食后,小白通过大量测评选定了一个专做婴幼儿产品的品牌,给孩子买了水果溶豆、泡芙等零食。一段时间后,小白老公转发的新闻让她惊出一身冷汗——该品牌有些产品执行的是普通膨化食品标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婴幼儿辅食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不能完全覆盖目前市面上的所有婴幼儿辅助食品。一些产品仅执行普通食品标准,却仍以婴幼儿食品的名义进行宣传。
家长看配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