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种风味来形容贵州美食,那应该是什么?
相较于四川的麻、江浙的甜、广东的鲜,贵州美食给予人的传统印象往往是“酸”。无论是开胃的酸汤牛肉,还是被很多人视为“黑暗料理”的虾酸、盐酸,“酸”总是贵州美食给予游客的初印象,只有真正懂黔菜精髓的老饕们才知道,贵州美食的灵魂其实是在那一抹香料。
无独有偶,近日陈晓卿团队拍摄的《风味人间》第五季把视角聚焦到香料,通过探访不同地区美食所用的香料,讲述全球化对塑造地方美食的重要作用。从百年前墨西哥舶来的辣椒,再到土生土长的折耳根,寻香世界,寻味贵州,这是关于一场味蕾的洲际旅行,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电影《沙丘》中有句台词“得香料者得天下”,无论日常菜肴,令人垂涎的卤味,还是火爆的烧烤,香料都是重要的灵魂伴侣,可见其重要地位。
一起来了解,黔菜中那些必不可少的香料。
木姜子
作为贵州“国民级”的香料,木姜子首当其冲。其实,木姜子食用由来已久,据《益部方物略记》记载:“艾子,大抵茱萸类也。实正绿,味辛。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选,香满盂盏。”
木姜子 图源:动静贵州木姜子作为中国原产的香料,主要生长在西南和华南地区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样貌如小粒绿色珍珠,有一种柠檬、胡椒与姜混合的复合香味,碾碎之后,香气愈发浓郁,成为去腥提鲜的佳品。不同地区对于木姜子的称谓有所不同,广东称之为山苍子,浙江叫山鸡椒,福建名为赛樟树,云南则叫山胡椒,但用法大差不差。
木姜子是雷山鱼酱的灵魂。图片:《舌尖上的中国2》木姜子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在贵州黔东南地区,木姜子与酸汤火锅组成的CP,征服省内外许多食客的味蕾。味道清洌而雅致,就像一条幽深的小径,把食客的味觉瞬间引入胜境。尤其是在酸汤火锅的辣椒蘸水中滴上几滴木姜子油,整顿火锅就有了灵魂。
木姜子 图源:Matthieu Lelievre / flickr红白酸汤
作为木姜子的最佳拍档,贵州的红酸汤和白酸汤是本地人必不可少的美味。作为发酵食物大省,古时贵州食盐缺乏,用酸代替盐让贵州人对于酸汤有着独到理解。经典红酸汤用本地小番茄发酵而成,色泽红艳,其滋味绵润;白酸汤原始、绵柔、干净醇厚。
酸汤火锅 图源:三联美食白酸汤牛肉火锅 图源:百姓关注在黔东南苗寨中,家家户户灶台边的酸坛子往往被视如传家宝般的存在,其风味已经在寨中延续了几百年。有客人,坛中取一锅酸汤,稻田里捉一条稻花鱼,配上些许配菜和木姜子油辣椒蘸水,“人间美味”便成。先饮一口酸汤,让酸触达灵魂,打开胃口,再品尝稻花鱼。在木姜子油轻盈的香味下,酸汤中的食材显得甘甜醇厚,触发更多细节风味在唇齿间打转,加一筷子青菜中和,其风味令人欲罢不能。
红酸汤 图源:百姓关注白酸汤 图源:百姓关注贵州的酸,村村寨寨都在做,家家户户各有特点,除了经典的红白酸汤,还有酸菜酸、鱼酱酸、韭菜酸、盐酸、虾酸、糟辣酸、臭酸等128种酸,等着你来发现、体验。
鱼酱酸火锅 图源:三联美食折耳根
网络上的一句“宝宝,来西南F4,请你吃折耳根”,曾吓到不少游客。鱼腥草作为西南地区人民热爱的香料,其吃法也不尽相同,相对于川渝地区吃叶子,贵州要更“狠”一些,直接吃“根”。折耳根已经成为网络中关于贵州美食界面的“都市传说”,“走过南,闯过北,北京豆汁儿灌过肚,鲱鱼罐头下过嘴,竟倒在折耳根面前”“梦到自己吃折耳根,被难吃醒了过来……”
的确,折耳根独特的味觉体验就像一把双刃剑,爱它的人“爱得疯狂”,讨厌它的人只想“敬而远之”。在贵州,折耳根可谓是灵魂级的香料,不仅可以单独成菜(凉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肉),还可以作为佐料,酸汤火锅蘸水、炸洋芋胡辣椒水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也难怪来贵州旅游的小伙伴总是被迫玩“折耳根逃亡大作战”。
凉拌折耳根 摄影/昙华碎梦有折耳根的辣椒蘸水才有灵魂。摄影/万万万小佳如今,折耳根早已突破作为香料的本性,成为代表贵州的“网红”产品,折耳根美式咖啡、折耳根披萨、折耳根泡芙、折耳根酸奶、折耳根奶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折耳根酸奶 摄影/大妖怪鱿鱼折耳根奶茶 图源:小红书@丫丫的牙山奈
除了折耳根,贵州人对于干锅牛肉、牛瘪火锅情有独钟,但是要说其中的香料山奈(沙姜),似乎就陌生许多。在黔东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山奈作为肉类食材的绝妙搭配,有去腥提味的功效。
山奈(沙姜)山奈凭借其浓郁的茴香味,常放在牛羊肉火锅中作为除腥、提升食材风味的香料。磨成粉或切片,与食材一起炖煮或腌制,增加食物的香气和口感。同时,山奈在中医上有着行气、消食、止痛的功效,将山奈切片泡茶饮用,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
牛瘪汤 图源:地道风物豆豉
贵州是发酵食物大省,潮湿温暖的气候让贵州成为微生物的天堂。这些微生物原本是食物的死敌,而贵州人却利用勤劳智慧将发酵这一现象为我所用,小到红白酸汤,大到酱香白酒,将贵州发展为国内知名发酵食品产地。而作为发酵食物的代表,豆豉在黔菜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豆豉火锅 图源:爽爽贵阳许多人接触到贵州豆豉,都是通过知名辣酱品牌“老干妈”,一款“豆豉油辣椒”能拌饭,能抹馒头,不知伴随了多少人的午饭时刻,其灵魂便在于豆豉。众所周知,豆豉发酵依靠霉菌和细菌,贵州豆豉则依靠的是枯草芽孢杆菌完成发酵,成品看似湿漉漉,黏糊糊,还能拉丝,其口感却奇香无比,常用于涮火锅,贵州豆豉火锅由此而来。
水豆豉蘸水 摄影/陈伟红除了火锅,豆豉最常使用的场景就是酱料和蘸水,小小一碟蘸水作为黔菜不可或缺的存在,除了盐、酱油、醋、葱花之外,还有水豆豉、折耳根等贵州元素。因此在贵州,蘸水和蘸料的都是风味“厮杀”的战场,每家店都有自己逻辑和配方,水豆豉作为搭建鲜美底味,可以说是黔味的基础。
湿豆豉 摄影/陈伟红干豆豉炒腊肉。摄影/陈伟红辣椒
除了发酵风味,黔菜的另一个绝妙之处,在于贵州人对辣椒的独到理解。要说贵州的辣椒“宇宙”,大到能单独拎出来讲,从香料的角度来说,在黔菜中出现频率较高、最有代表性的品类非糟辣椒和糊辣椒莫属。前者作为贵州酸辣的集大成者,是炒菜炒饭的必备香料,后着作为贵州火锅蘸水之王和牛羊肉粉调味之王,也是不可或缺的品种。
贵州辣椒 制图/地道风物贵州辣椒,辣之外,更多是带着一种油脂气的香。油脂风味来源于丰富的粗脂肪,再加上干物质中的蛋白质、糖和香类物质,共同构成贵州辣椒独特的风味。因此,贵州人常说“辣椒只有本地种出来的才够香”,并非毫无道理。
辣椒“海洋” 摄影/陈伟红在贵州,不同辣椒有着不同的使用场景,糊辣椒的焦香常用于制作蘸水或蘸烤土豆、红薯吃;糍粑辣椒则常用于制作贵州辣子鸡;干碟辣椒则是牛羊肉粉的绝配;糟辣椒则作为“发酵王者”用于家常小炒。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不同地域混搭的“烧烤辣椒”,成为贵州烧烤中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学问之大,只有来了贵州,才能亲身体会。
糟辣椒 摄影/陈伟红辣椒加工生产线。摄影/陈伟红香味料,构筑了黔菜的本味,也缔造了风味贵州的特色,在你心中还有哪些能代表贵州的香料呢?
作者:李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