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多款集采仿制药低价中标引发热烈关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王振雅、邱越、谭琪欣、刘静怡深入多家集采企业采访调研,深入报道仿制药集采现状,解答民众疑惑。
她们向中国记协“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栏目来稿,讲述调研经历和报道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信息附文末。
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丨记者反复追问药厂:这药你能赚钱?
前不久,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落下帷幕。“3分钱能否生产出一片阿司匹林”冲上热搜,参加集采的仿制药企开出“地板价”,引发广泛关注。
《仿制药的真相》一书提到,“仿制药是在原研药的专利过期之后,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那么,集采仿制药品是如何生产的?质量又如何保障?
我们决定去生产一线调研。
(一)
起初,采访推进并不顺利。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大部分企业选择三缄其口,我们联系了数十家集采中标企业,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我们是上市企业,不方便回应”“这个话题太敏感了”“我们不想多说仿制药”“最近生产车间在维保,无法调研”……
我们深知在本次事件的报道中,市场主体的缺席将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判断,便转变思路,联系各地药监部门、医保部门安排采访事宜。
最终,在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医疗保障局、药监局的帮助下,多家集采企业同意接受采访。我们也奔赴河北、四川等地采访了包括国内仿制药龙头企业、争议的“b证”(委托生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企业、传统制药企业、原料药企业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全链条、多视角调研仿制药集采情况。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邱越在集采药企拍摄注射液灯检。王振雅 摄民生争议的焦点就是我们的调研重点。
在河北仁合益康的生产线上,我们提问企业负责人:“2毛钱的间苯三酚(用于缓解急性痉挛性疼痛),你们能挣多少?”
这一药品因为报价低,不少人质疑其“倒挂中标”(以低于成本价中标)。这样一来,药品质量令人担忧。
对于这一简单的问题,企业负责人一直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将话题引向企业新技术。
“能挣多少?”我们始终围绕核心问题,最终得到答案——作为委托生产企业,这一药品只挣1分钱的加工费。“但装药品的瓶子成本就不止1分钱,亏本也要生产?”
我们的问题环环相扣、直击要害,企业负责人被问得满头大汗、耳根通红:“这、这、这……你们的问题很内行呀。”
在不断的“强势”追问下,企业负责人最后说出了集采药品企业的报价逻辑。那就是——利用集采占领市场,有了市场不断扩大药品的边际效用。这也是仿制药集采的“内部共识”。
随后在其他药企的调研中,这一报价逻辑也被印证。在四川某企业的库房里,该企业负责人指着一款常见的退烧药说:“你们都用过我们的药吧,可在集采前,你们都没听过我们的牌子。”
原来,这款药就因为集采第一顺位(最低价)中标,全国市场占有率从0.5%变成了40%,由此从寂寂无闻的品牌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而这一变化仅用了1年时间。
纵观集采药品市场,药企在报价中哪怕亏本经营,也要挤破头中标,就是为了占领市场。市场是药企生存的关键。
(二)
低价中标的药品,怎么保障质量?这是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解答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采访当天是阴天。
我们走进某药企的生产线,里面竟然没有开灯。我们走到哪儿,企业负责人就给我们开哪儿的灯。心里纳闷,我们不由嘀咕:“暗暗的生产车间,工人能看清吗?”
可当我们站在玻璃前,看了半天才发现,这段生产线根本没有工人!我们还注意到,生产线内的地板干净得反光,没有一丝划痕。
“这是新的生产线吗?”对于记者的提问,企业负责人的回答更让人吃惊,“这个生产线已经有10年了。”
从灌药、配液、灯检到包装等生产全部环节,5年前60人的生产线如今空无一人,在智能化操作下,一天一条生产线可生产上亿支注射液。
这样的生产线是现代化药企“灯塔工厂”的缩影——没有人力成本、不用开灯、设备通电就能运转生产,生产成本降到极低。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一点点地开源节流,这就是中国制造的能力。
(三)
走入药企的生产车间,我们看到了全程盯守生产的第三方监管人员。
“药品质量是红线,谁敢生产假药、劣药呀?”调研时,药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药品质量肯定没问题。
但企业面临的挑战却不小。在河北某药企的办公室里,我们听他们吐了3个小时“苦水”:虽然企业可以接受“倒挂中标”,但长此以往对于仿制药行业并非益事。
在集采前,这家企业的抗生素产品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集采后,6家企业中标,他们的市场份额必然减少。从长远看,我国仿制药行业的竞争非常“卷”。
通过一线调研,我们看到了仿制药生产的现状,看到了药企生产的不易,也回答了民众的困惑。
2025年1月10日—12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推出仿制药调研系列三篇文章,从集采仿制药的质量保证、低价逻辑、降本增效科技、企业困境等方面报道仿制药集采的现状与现实。稿件一经发出,引起业内广泛讨论。1月22日,国家医保局官网转载三篇稿件回应民众疑惑,对舆情发展起到正面影响。
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更有毁誉忠奸。我们深知话语权的重量,因此深入一线去解答民众疑惑,是我们不发妄悖之言、违心之论的底气。诚如药物质量的稳定性,关乎患者权益和政府公信力,怎么重视都不为过。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既要“上连党心”想问题、出观点,又要“下接民心”寻思路、找办法。既要有对实践的认知,更要激发受众共情,做出人们渴望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一线调研报道。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来源:中国记协
作者: 王振雅 邱越 谭琪欣 刘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