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辩证看待2024年江苏宏观经济(之二)
2024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年份。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摩擦频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在持续复苏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稳步迈进。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4个经济大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年度经济表现备受各界瞩目。
2024年,江苏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前高、中稳的基础上实现后扬,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长5.8%,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了带动和支柱作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比较广东、山东、浙江三大经济强省,2024年江苏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究竟如何?呈现了哪些新的优势与瓶颈?
江苏:科创能力表现突出
2024年我国经济完美完成了年初的目标,与多数经济强省的出色表现是分不开的。粤苏鲁浙四大经济强省中,除了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势头相对一般外,其余3省的经济增长都非常强势。2024年广东省的GDP实际增速、名义增速都是最低的。事实上,虽然广东省的GDP总量依然稳居全国领头羊位置,但是GDP增量在4个省份中也是最低的。2024年广东省GDP为141633.8亿元,与2023年相比,增加了5960.6亿元,GDP增量远低于江苏省(8785.8亿元)、浙江省(7547亿元)、山东省(6497亿元)。其中,江苏的GDP增量与增速均居首位。
江苏的GDP增长主要归功于其强大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量,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除了这些,2024年江苏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增长迅速。从第三产业增加值看,全国增速为5%,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分别增长2.8%、6.2%、5.4%、5.1%,江苏增速居全国最前列。有观察者分析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差异是2024年粤苏两省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来源。即便在全国范围内,广东服务业及消费增速也处于后列。这一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2%,广东增长2.8%。
从主要城市看,迄今全国27座万亿城市之中,江苏拥有苏、宁、锡、通、常5城,仍居全国之首,徐州进入“准万亿城市”,2024年GDP超9500亿元;广东4城,山东3城,浙江2 城,温州跻身“准万亿城市”之列。
民营经济从疫情冲击和“观望”中初步恢复信心,也是重要因素。2024年,民营经济对江苏工业、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8.5%、73.3%,民企的出口占比更是提升至50%以上。粤鲁浙三省与江苏的这一趋势相同。
江苏数字经济领域也在不断创新,正是有如此多的企业文化,才使得许多人才奔赴江苏,为江苏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江苏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还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在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江苏经济的持续增长。2024年,江苏拿下了工业领域多个指标的“全国第一”,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711家、累计2215家,位列全国第一;新入选国家5G工厂113家、累计210家,居全国第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江苏还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省内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为江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江苏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202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江苏工业乃至整个第二产业的创新力量在重新整合与集聚之中,酝酿着新的突破。
广东:“下滑”中攀向“更高”
关于2024年的广东经济表现,有不同“指向”的多组数字。
第一组,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不仅突破9万亿元,更是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仅深圳一市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4.5万亿元,时隔9年重返“外贸第一城”。
第二组,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万亿元,连续4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字是,这一年广东常住人口突破1.27亿人,其中,新生儿113万,再创纪录,此外还吸纳了3000余万外来人口。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直接带动了广东全社会的消费。
第三组,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2.6%,利润率下降0.32个百分点。
该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收入增长12.1%,但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收入仅增长1.7%,汽车制造业收入下降5.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利润下降4.5%,汽车制造企业利润下降40.4%。
第四组,广东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3%、31.2%、12.5%、21%。
第五组,广东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4.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9.9%,珠三角地区投资比上年下降4.3%;但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0%。
2024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位增长,这在其工业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以新能源汽车、5G通信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为标志性产品的先进制造业,便是其中的典型。相比之下,江苏亟待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与规模——尤其亟须整合资源打造拥有巨大市场号召力的高新技术消费产品,构建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
山东:制造业优势明显
山东是北方经济最强省,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
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功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山东的制造业实力居全国第一方阵,有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他们在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山东还注重现代农业和服务行业发展,大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除了这些,山东还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和海外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了外贸的快速发展,是2024年山东GDP增长的重要动能之一。
山东的外贸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位居全国前列,也正是这些因素,为山东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民营主体更“活”
2024年,浙江经济稳健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1%,均居全国前列。
民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兴产业领域的民企投资、创新活跃,是2024年浙江经济得以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动能。
2024年,浙江新设企业和个体户就达到了162.5万户,年末在册经营主体数量达1095.2万户,其中仅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即达1060.1万户。202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9.4%。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首次突破十万家,达到100361家,出口增长10%。
此外,通过不断突破的技术创新,浙江部分传统产业的升级成效显著。如:绍兴纺织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订单智能匹配,生产效率提升了30%左右;宁波舟山港的无人码头作业系统带动物流成本下降15%,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
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以新型消费为标志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是浙江经济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又一关键动力。2024年,浙江新型消费、数字消费、品质消费持续活跃,可穿戴智能设备、照相器材、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商品限额以上零售额分别增长65.1%、52.9%、46.7%和35.8%;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16%,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104.4%。
出口回升是浙江经济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又一因素。2024年浙江省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5万亿元,其中出口额3.9万亿元,增长9.5%,居全国最前列。
全国皆面临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四大经济强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何能够表现出更强的韧性、更快的“反弹”?分析人士指出,4省的最大动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深层次原因——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多年、厚积薄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熟,已释放出新动能,在2024年的“困境”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南北”与“东西”的新差异
四大经济强省代表了中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4个区域,分属南北方,均在东部沿海。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局和新趋势,无疑也是新一轮周期里中国南北方、东西部区域发展新差异的典型反映。
2024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西快东慢”格局,西部领先,中部提速,东部遇阻。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名义GDP同比分别增长2.7%、4.4%、4.4%、4.8%。观察者指出,不少东部沿海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房地产市场探底、消费意愿低迷等多重阻力。
在东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有力支撑,拖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2024年广东、浙江、四川、福建等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3%、3.4%、5%。房价下跌的财富缩水效应向生活消费传导,大城市居民消费信心低迷,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明显随之收缩。2024年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3%、2.6%、5.1%和3.7%。东部特大城市上海、北京社零负增长,广州基本持平。
再看投资,东部省份同样压力巨大。2024年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2%、1.3%、5%和2.4%。广东、山东、上海、浙江实际使用外资美元值分别下降了37.1%、32.6%、26.6%、24.5%。
出口是2024年东部省份的最强动能。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9%、6.5%、-3.2%和9.9%,广东、浙江、江苏出口扭转了上年下滑的势头,分别拉动全国出口增速1.5个、1.2个和1个百分点。
相比东部,中部地区受益于区域重大战略,产业协同创新推进,经济迅速修复,制造业投资高景气。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较高,一是因为多数省份经济体量小、潜力大;二是受到东中部产业转移、绿色转型、扩大开放的三重利好驱动,资源能源优势得以加快转化为传统产业的新优势。
展望未来的经济版图,竞争将愈发激烈。四大经济强省中,广东作为老大,必须持续把握创新与改革的政策导向,保持经济活力;江苏则需要继续发挥其工业优势,加强创新能力的培育,推动数字化转型;而山东与浙江的经济比拼也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两省需要携手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