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记者观察:“金、银”联动仍有空间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仇兆燕】

当《哪吒2:魔童闹海》以超130亿的票房成功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和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的位置时,它已经不仅是一部现象级的影片,更成为带动文旅打卡、餐饮娱乐等多重消费热潮的发动机。

在银幕以外,多家金融机构的营销活动也花样频出。中信、工行、农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银行均敏锐捕捉到影片带来的流量红利,推出了联名信用卡、积分兑换观影权益、购票优惠等活动。通过绑定场景,形成“观影—消费—金融”的闭环生态,并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这类联动只是金融与银幕的联动一个缩影。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与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十年,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将提供30亿元的意向授信额度,重点支持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服务业企业资金需求及其所属经营实体的融资需求。《战狼Ⅱ》(2017年上映)幕后的部分出品方、保底发行方曾获得北京银行的金融支持。近年来北京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金融”名片,聚焦影视细分赛道头部企业,推出“剧影e贷”电影电视专属打分卡产品,额度最高3亿元。上海银行“文化+金融”的经验也是颇为丰富,该行曾为《繁花》《猎冰》《不眠之夜》《时光之旅》等众多主流影视剧及舞台剧提供金融支持,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数字化创新等,护航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银行业参与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有布局且实践丰富。更有商业银行曾被知名影业公司称为“金融领域里的‘电影人’”。

然而,当前,金融机构支持影视剧等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仍有不少“难点堵点”有待探索突破。诚如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日前分析,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一是风险把控难,电影产业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对影视企业的授信较为谨慎;二是行业信息不透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适配度有限;三是知识产权评估难。

文化消费连着经济发展,也连着社会民生。2024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5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基于此,对于银行业而言,参与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文化产业虽然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银行业究竟应如何抓住文化影视行业的爆款IP,推动相关业务发展?核心问题在于,银行需进一步调整思路,跳出传统风控框架,创新金融工具。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就建议:一是建立专业化的影视金融服务体系。银行可设立专门的文化金融部门,培养具备影视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对电影行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提供定制化影视金融服务。二是推动票房收益权融资及IP证券化。银行可基于大数据、AI预测技术,分析电影市场前景,推出票房收益权融资、票房保理、IP证券化等产品。三是构建文化金融专属风控体系。四是参与文化产业基金,推动国产电影国际化。例如,银行可为国内电影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发行、宣传提供跨境结算等金融服务。五是加强数字人民币与文化产业融合。如探索“数字人民币购票优惠”“数字钱包绑定影城会员”等模式,提高交易便捷度,同时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文化产业的普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记者观察:“金、银”联动仍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