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蓬勃发展,人形机器人更是炙手可热,江苏如何把握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跑赢机器人产业赛道?笔者近日专访亿嘉和创始合伙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许春山,为江苏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许春山深耕机器人领域近30年,在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便在机器人赛道孜孜求索,2014年他作为创始合伙人之一,在南京创立了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专注于特种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在短短4年后成功上市,业务广泛拓展至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如今,许春山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机器人相关研发工作的同时,还担任江苏省科协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始终心系江苏机器人产业发展。
许春山认为,江苏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扎实、供应链也较为完善,在技术、人才、产业生态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突出,特别是在科技人才方面具备较大的后发优势,这是江苏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底气”。目前,南京已汇聚了众多机器人相关企业,涵盖成品制造、上游零部件供应以及软件研发等多个环节;苏州已孕育出科沃斯、追觅等知名企业,近期还涌现出一批专注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新兴品牌,但从机器人整体产业规模来说,江苏还需再加一把劲。
“就机器人产业来说,目前江苏仍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他建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紧密合作,通过共建研发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资’要目标一致、共同发力,找到从技术链到产业链中间的关键锚点、节点,围绕产业创新需求开展以应用为目标的技术创新,集中全省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发展堵点。同时,让产业创新更早、更多地融入技术创新过程中,以需求、资金、场景等多维度为技术创新赋能,通过开展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由此形成高效的创新闭环,推动产业升级、规模化发展。”
人形机器人是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载体,是江苏重点发力的前沿性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江苏部署的产业发展行动目标,到2027年,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更要着力实现“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企业主体活力迸发。
许春山透露,目前他所在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正积极参与建设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该研究院位于无锡经济开发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领衔,将以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灵巧运动的“小脑”为主要方向,致力提升人形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全身协调移动、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能力。此外,他的团队与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江苏高校也保持着紧密合作,未来将继续助力江苏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