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韦
雨水节气过后,天气回暖。时隔一年多,记者再次来到扬州市江都区新沟粮食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顾不上多寒暄,理事长谈有林转头继续带领社员们清点装货,将成箱成箱的大米搬到停在门口的货车上。不一会,满载优质大米的货车便缓缓驶出东进路,开往上海。休息间隙,老谈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社里的“新通扬运软香米”销量非常可观,达到20万斤,“一想到咱的大米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饭桌,这活干得更起劲儿了!”
在老谈眼中,合作社门口新建的东进路就是一条“幸福路”。他拉着记者径直走向厂房,展示社里的“新成员”——一台全自动大米加工设备。“从筛选、剥壳到碾米、包装直接‘一条龙’,划下来一天要比之前多加工6至7吨鲜米,效率噌噌往上涨。”一袋袋从机器里“吐”出来的塑封米砖,不仅是合作社自动化升级的成果见证,更是开启高效生产、拓宽市场版图的希望“种子”。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希望有既能开无人机又能开农机、‘一专多能’的新农人从我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乡亲们在‘幸福路’上越走越远!”老谈期待有更多的“小田”变成“大田”,方便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
绵延21公里的东进路上,全国有名的花木专业村——丁伙镇双华村也在发生新一轮蜕变。漫步乡间步道,记者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成排的女贞叶茂如盖,亭台楼阁、假山池沼、木质小屋错落有致,河水潺潺蜿蜒而过……双华村党总支书记濮庆锋介绍,村子在种植精品草花、开拓线上销售渠道的同时,主动求新求变,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生态文旅,将花木产区变成旅游景区,用“美丽资源”激活“美丽经济”,打开了致富“新门路”。去年以来,双华村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成为扬州热门旅游打卡地之一。
今年春节期间,双华村“花朝节市”引入年宵花,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选购,甚至有人慕名“跨市”而来。色彩斑斓的蝴蝶兰、火红惹眼的北美冬青、枝繁叶茂的发财树……一盆盆艳丽的年宵花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为双华村的花木经济带来新春“开门红”。仅半个月,村里就实现销售额近30万元。
沿着东进路向东一路前行便来到了郭村镇。该镇的猪鬃产业也在新年迎来高光时刻,外贸订单纷至沓来。“我们新接到来自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的订单,成交额达800万元。”万通畜产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兆山一见到记者就分享这个好消息。在郭村镇,从事猪鬃产业对外贸易的公司大大小小有几十家。“目前,全球猪鬃总需求量约为65万标准箱,但总产量仅有25万标准箱,缺口较大。咱镇年产猪鬃5000吨左右,销售额近2.5亿元,其中出口总额超2亿元,占比80%以上。”郭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常祥桂表示,今年将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助推猪鬃产品扬帆出海。
放眼东进路连通各域,大家你追我赶,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在转型路上落了队。在宜陵镇西湖村的直播驿站,“新农人”主播杨美玲和伙伴们吆喝家乡特色产品,宣传家乡的美景和文化,直播3个多月,销售额冲破6万元;丁沟镇麾东村利用地理、产业优势与合作单位建设“袁隆平水稻(扬州)种植基地”,将“袁隆平鲜米”推向市场,预计年销售不低于500万元,实现利润100万元……
眼下,历经半年的东进路环境提升工程已顺利收官。江都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路已不再局限于交通功能,还解锁了“农村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