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文旅商贸融合,“融”出新动能

转自:天津日报

  对话人: 

  罗海燕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人人都是游客,处处皆是风景”,过去一年,热闹的文旅消费场景成了城市发展中的亮丽风景。文旅商贸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在“文旅+商贸”上下功夫,是当下之策,也是长远之需。

  闫丽:国潮涌动激活文旅新体验、数码产品以旧换新掀起消费热潮、购物街区打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春节假期,文旅商贸市场愈加火热。

  罗海燕:没错,热闹之中是文旅融合的新味道、文旅产业的新趋势、消费市场的新方向。先说融合,文与旅融合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也更加丰富,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换句话说,融合升级到2.0版本,包括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等方方面面,多层次、多指向的文旅新业态,开凿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不难发现,当前的文旅市场,特别注重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文化品位、沉浸式体验、衍生性消费和连锁式评价,这指向的正是需求与消费。相比吸引“粉丝”,更重要的是留住“粉丝”,用多元化的场景、细分化的产品创造“粉丝黏性”,进而创造优质生产力。把“文气”、人气转化为财气,把流量变销量,这也是文旅与商贸融合的价值所在。

  闫丽:文旅商贸市场的火热,不仅在一时。把观察的视线拉长,我们会发现,这股消费热潮由来已久,也能看到文化、旅游、商贸三者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罗海燕:文化、旅游和商贸的关系,从城市高质量发展角度来说,是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其中,文化是灵魂,是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就难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旅游是把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文化资产的桥梁。商贸是结果,也是保障,通过创造经济价值,可以进一步吸引更多人气,助力文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文旅与商贸的融合,是一种“取长补短”,以文旅之热、之新催生新的商贸经营模式、倒逼传统商贸载体转型;也是一种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注入文化内涵、吸引旅游要素,最终回到商贸经济发展上。

  闫丽:把假日文旅商贸市场的火热延续全年,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上下功夫,也要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增强供需适配性上做文章。我们如何进一步以新供给激发文旅市场、消费市场新活力?

  罗海燕:优质产品供给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也是扩投资、稳增长、促发展的“主抓手”。优质既指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指向更广的覆盖面、更高的精准度。优质供给能够实现分类分级,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消费需求等。激活“旧”,在闲置空间中注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另类博物馆等新型文旅空间。用好“新”,通过新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

  闫丽:商文旅的融合、联动,也是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去年底,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这正是“软联通”的体现。

  罗海燕: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三地文化是相近的,旅游产品是互补的,消费市场也是相通的,这是协同发展天然的优势。用好这种优势,不仅意味着不同资源要素的整合,也意味着区域协调机制、文旅标准体系的优化。就像此前,河北博物院的文物长信宫灯来天津博物馆展出,成了“顶流”,引发市民广泛好评。这样的文物“出差”激发文化的魅力,也激发市场的活力,既丰富了三地市民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提升了区域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达到了“1+1+1>3”的效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文旅商贸融合,“融”出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