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东丽区新立街道的基层治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的建制村逐步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而代之的是还迁社区与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行的新形态。面对“村改居”带来的治理挑战,新立街道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探索出一条“组织联建、深度融合、多元共治”的新路径,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的难题,更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组织联建: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
“还迁后,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已转移至居委会,可村里的资产还是归合作社管,给基层治理带来了难度。”新立街道党工委委员、党建办公室主任毛惠坦言,主要难点在于如何理顺社区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为此,新立街道按照东丽区委有关工作要求,以社区“大党委”机制为核心,构建起“第一书记牵头、社区书记主责、集体经济组织协同”的联动体系。
在新立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张特殊的组织架构表:社区“大党委”第一书记由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书记由社区“一肩挑”干部兼任,新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则被纳入“大党委”担任委员。同时,有5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中任职。这种交叉任职的模式,让社区与合作社的决策更加协同。每月召开的“大党委”联席会议上,社区治理、民生服务、设施完善等议题被摆上桌面,通过资源联用服务还迁社区的居民。针对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党建基础薄弱的问题,街道还选派社区党务工作者“下沉”指导,着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2024年,社区计划对小区内、外破损道路和漏雨房屋进行维修,但资金方面存在困难。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主动参与协调,联合共建企业在资金、施工等方面提供支持,顺利完成了维修项目。“过去社区和合作社各管一摊,现在是一家人共谋一件事。”新立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感慨道。
深度融合:打造基层治理“新港湾”
走进海雅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原图书室已焕然一新——崔家码头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办公区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去年8月,合作社搬迁至此,实现了村居集中办公,也方便了群众办事。类似的变化正在新立街道多点开花,西杨场、翟庄两个合作社搬迁至还迁社区丽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个合作社腾退的2000余平方米底商空间,经街道统一规划,将通过对外租赁的方式盘活资产,实现经济效益与民生服务的双赢。
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议事机制的创新上,各社区纷纷搭建特色协商平台,把居委会、合作社、物业公司、居民代表都纳入进来,遇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海雅园社区的“海雅港湾”议事厅,邀请崔家码头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物业公司负责人、志愿者、楼栋长作为办事员,畅通意见收集渠道,积极回应居民诉求,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海雅园社区大部分都是原来崔家码头村的还迁村民,有时候遇到事还习惯找村里商量。我们就一起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合作社资源、协调、经验等方面优势,共同解决难点问题。”崔家码头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春祥说。
多元共治: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
“今年春节前想给家里做做卫生,但我自己一个人住,行动也不便,正为这事犯愁,社区就安排了家政志愿者上门服务。”家住丽昕社区的独居老人吕玉玺说。这项服务活动,得益于社区与集体经济组织的“队伍共育”机制,村居携手引导和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丽昕社区携手四合庄股份经济合作社引入的“家政公益站”,已经成为街道志愿服务的一块金字招牌。丽昕社区党委书记姚娜告诉记者,社区邀请家政服务企业定期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居民还可以参加育婴、养老护理等技能培训,结业后优先推荐至合作共建企业就业。丽昕社区、四合庄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刘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她参加了社区开办的家政保洁员公益培训课程,通过考核后成为社区共建企业的一名家政保洁员,之后又转型为整理收纳师,并在天津市第五届巾帼家政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全市整理收纳第三名的好成绩。据统计,该公益站已开展培训25场,帮助68名妇女就业,服务困难家庭148户。
社区志愿服务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各社区充分利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建单位、“双报到”党员、社区居民等建立“能人库”和“资源库”,以党建联建的“共同体”画好共建共治“同心圆”。
从“村居并行”到“村居融合”,新立街道的实践为“村改居”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宝龙表示,下一步,新立街道将继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围绕抓党建、强治理、优服务,积极打造具有新立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