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天宝楼”的传承与拓新

转自:天津日报

  对于很多天津人来说,“天宝楼”的酱货满载着成长的记忆和熟悉的味道。从1921年创下字号传承至今,“天宝楼”已历经104个春夏秋冬。作为老字号的代表,这一次有幸参与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的拍摄,让我们更加确认,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天宝楼”是天津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商业文明的责任,观众透过纪录片的独特视角,一定会对舌尖上熟悉的“天宝楼”有一番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天宝楼”味觉体验生发出新的期待。

  上世纪20年代,名厨戴成善瞅准商机从北京来到天津创业,不久,辽宁路上就多了一个新字号——天宝楼。戴成善制作酱货十分在行,不但选料考究,而且悉心研制独有酱制秘方,融南北风格于一炉,经过他的匠心妙手,食材完成蜕变,产品醇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很快,凭借酱制品用料、火候、时间的讲究,“天宝楼”在天津一开张,就以技艺精湛、酱香醇厚而声名鹊起,享誉津门,声传华北。早年间,京津餐饮业流传“物华天宝楼上楼,紫气东来顺又顺”的说法,前一句里提到的就是盛极一时的天津“天宝楼”。从社会知名人士到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来津游玩的外地游客,都会到“天宝楼”来购买酱货。

  更有文化界知名人士为“天宝楼”赋彩。“天宝楼”那块非常有纪念意义的金字招牌,就是由书法家华世奎先生于1921年题写的,三个大字字体框架丰盈,笔锋遒劲有力,成就一段佳话。这些都是我们极为珍视的品牌文化。

  百余年来坚守品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的旺盛生命力,是“天宝楼”立足和发展的根基。“天宝楼”人历经几代传承,始终悉心呵护着酱货制作的传统技艺,“天宝楼传统酱肉制作技艺”和“曹记驴肉制作技艺”双双被认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我们要做天津人熟悉的老味道的忠实守护者。

  在时代变迁中,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天宝楼”不断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如今已在天津开设了百余家店,产品达五六十种,口味丰富,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定发展战略,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了产能,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老带新,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做好做优传统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当下消费者新的口味需求,如近期新推出的樱桃谷鸭,用酱制的方式做鸭肉,去除油腻,口感爽滑,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未来,针对年轻人的口味和消费习惯,我们还会继续研发一些新产品。

  感谢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的拍摄和播出,让观众可以了解到“天宝楼”当下发展的新趋势,我们也想借助纪录片的传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信息,助力企业发展。近10年来,食品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发展十分迅速,市场上花色品种层出不穷,消费者对产品口味、品种等需求不断提高和变化。在这样的消费新环境和市场新情况下,“天宝楼”作为老字号品牌,在用心传承传统产品和传统技艺外,更需与时俱进,跟上市场变化,不断研发新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把企业做大做强,不辜负社会和大众消费者对我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系天津市天宝楼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日18:20天津卫视播出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石头门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天宝楼”的传承与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