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重要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落脚点是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我国社会从全面小康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产业、企业构成“三位一体”系统育人架构。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一公里”方面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一端对接产业、一端对接人才,对培养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原创性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将原创性人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教育恰好就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可以为当地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从而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优良环境。
高职教育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需要高职教育从自我发展的“小逻辑”转向服务区域、服务社会发展的“大逻辑”,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创新人才与高素养劳动者分工协作、相互协同。为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之路,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发展。高职院校要完善校企合作相关体制机制,主动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把人才培养链条延伸到企业,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通过学工交替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着力构建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平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整体上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而有效解决企业招聘中的供需错配问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其次,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工人的技能水平有着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和师资优势,组建社会培训队伍,构建全生命周期职业培训服务体系,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组团式培训合作,通过“技能+学历”等形式提升各类人群的职业技能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此外,高职院校还要面向农村培养致富带头人,通过文旅融合、“人工智能+”等多种形式,在乡村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再次,高职教育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迷茫状态。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思政教育的着力点放在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上,通过开展大国工匠、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等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充实学生精神世界,助力其以高素质高技能实现美好生活。特别是职教本科,需要进一步突出高等教育的高等性,不断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让高职院校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各尽其才。
产教融合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与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通过优化产业升级形成新兴产业,从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这一纲领性文件,为高职院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首先,高职教育要通过专业动态调整,更加契合地方产业需求。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在专业设置上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高职院校专业与当地产业资源的双向流通和共享,建立校企人才互聘制度,推动校企双方人才相互流动。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可走进企业兼任技术骨干,企业工程师也可在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优势专业,以高职院校优势专业服务当地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与产业双赢。
其次,高职教育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链条支撑。高职院校可通过培育高能级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从而提升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共同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人才。高职院校科研和服务方向,要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和企业痛点,研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通过产教融合促进科研与产业相对接,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组建师生服务团队走进行业企业,以“种技术”等形式把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作为研究课题、攻关主导,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成果转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作者:刘利峰,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供应链管理学院。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项“唯物史观视角下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研究”(编号:Y202147363)〕